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

冥茫欹径莫寻源,但傍蛙声置酒尊。
杨柳当桥分鬓湿,池亭来月与心温。
仙缘剑侣歌呼了,藤架蔬篱世界存。
各有良宵携不去,贪教山色染眉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是一首描绘文人雅集、品鉴诗词的作品,出自明代李流芳的《柳亭诗话》。这首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文人聚会、交流文化的情景的观察和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流芳(1518年—1573年),字文长,号放翁山人,明代著名文人。他出生于南直隶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和诗人。李流芳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擅长山水画和书法,同时在诗文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怀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一诗,描述了一次文人雅集的场景。诗中不仅提到了人物,还描绘了当时的环境氛围和文人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情,还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生活方式的赞美。
  • “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这一部分,可能是指诗中的某个具体诗句或段落,它可能是整个诗篇的一部分,或者是诗人在某个场合即兴创作的。这部分内容可能涉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或是对文人聚会情景的细致刻画。通过对这一部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深层意义。
  1. 作品背景
  • 明代中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聚集一堂,相互交流思想,探讨学问。李流芳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自然也融入了这个文化背景。通过研究李流芳的诗歌,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还可以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1. 文化意义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诗人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李流芳的《十七柳亭坐月饮酒同胡元仪张之瀛范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