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风波有戮民,流涎齑瓮唾承尘。
乍惊灿烂摇窗册,恍接平生送酒人。
献赋渊云鸾省重,赓吟岑杜凤池春。
海涛卷尽旌旗影,电火烧天眩一鳞。
孙师郑吏部由京师寄所刊文集并附诗三章见赠次韵却寄 其一
介绍
《孙师郑吏部由京师寄所刊文集并附诗三章见赠次韵却寄》是近现代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于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政治环境复杂。陈三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忧虑以及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地介绍:
诗歌原文:
谁信风波有戮民,流涎齑瓮唾承尘。
乍惊灿烂摇窗册,恍接平生送酒人。
潜郎馀事喜称诗,独觊微茫狎险巇。
莽莽百家举杯尽,堂堂万古入灯悲。
海涛捲尽旌旗影,电火烧天眩一鳞。
献赋渊云鸾省重,赓吟岑杜凤池春。诗句解析:
- “谁信风波有戮民”: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忧虑。在作者看来,动乱的社会如同风暴般毁灭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 “流涎齑瓮唾承尘”:此句形象描绘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物匮乏,生活艰辛,连唾沫都要承受尘土的污染。
- “乍惊灿烂摇窗册”:这里描述了一个场景,书籍被风吹动得仿佛在摇晃,象征着知识的混乱和思想的混乱。
- “恍接平生送酒人”:这里的“送酒人”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一个曾经的朋友或熟人。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在动荡时期仍然保持着与友人的联系和友情。
- “献赋渊云鸾省重”: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批判。
- “赓吟岑杜凤池春”: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 “海涛捲尽旌旗影”: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海战的场景,象征着国家的动荡和不安。
- 最后几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作品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内战乱不断,而西方列强也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陈三立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文人精神。主题思想:
《孙师郑吏部由京师寄所刊文集并附诗三章见赠次韵却寄》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他通过描绘动乱的社会、人民的苦难和官场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艺术特点:
陈三立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其次,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此外,诗歌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历史价值:
《孙师郑吏部由京师寄所刊文集并附诗三章见赠次韵却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也为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材料。
陈三立的《孙师郑吏部由京师寄所刊文集并附诗三章见赠次韵却寄》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文人精神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陈三立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