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西山墓庐将过匡山赋别

谢客谈经隐石门,陶公采菊杖南村。
苍茫余亦自兹去,九道江流相与喧。
枫落舟帆明户牖,松吹云气合精魂。
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返西山墓庐将过匡山赋别》并非文学作品,而是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三立是晚清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进士到放弃官场,再到隐居山林的转折。戊戌政变后,因参与维新运动而被革职,之后移居江西南昌西山峥庐,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其思想变迁和生活体验的诗歌。

《返西山墓庐将过匡山赋别》作为陈三立晚年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历程,也折射了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氛围。诗中通过描绘西山崝庐的路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最后两句“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更是展现了他对过去政治风波的复杂心情及其深沉的文化认同感。

《返西山墓庐将过匡山赋别》不仅是陈三立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和社会心态变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三立的个人命运如何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