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集碧湖佛寺赠寄上人

袅袅江山上,都成送夕阳。
梦痕秋草乱,酒气石幢凉。
霞断新晴色,天清选佛场。
自来无去住,于汝阅沧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酒集碧湖佛寺赠寄上人》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还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生平: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文人之一。他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为“维新四公子”。
  • 政治经历:陈三立在光绪15年己丑(1889年)中进士,后担任官吏部主事。他积极参与强学会并参与推行新政,如创办时务学堂等,对晚清新政有着重要影响。
  1. 诗词原文
  • 《酒集碧湖佛寺赠寄上人》:袅袅江山上,都成送夕阳。梦痕秋草乱,酒气石幢凉。霞断新晴色,天清选佛场。自来无去住,于汝阅沧桑。
  • 这首诗以“酒”作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首联“袅袅江山上,都成送夕阳”,通过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象,传达了一种时光易逝的感慨。颔联“梦痕秋草乱,酒气石幢凉”,则通过秋天草叶的凌乱以及石头上的凉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颈联“霞断新晴色,天清选佛场”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情绪,描绘出一幅清新脱俗的佛教场景。尾联“自来无去住,于汝阅沧桑”则回归到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人的关系: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夕阳、秋草、石幢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 时代的沧桑感:诗中的“自来无去住,于汝阅沧桑”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是不可避免的,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需要人们去经历、去感悟。
  • 人生的哲学思考: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人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引导观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心灵的启示和成长。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夕阳、秋草、石幢等,这些意象既美丽又富有深意,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简洁而不失深度,每个词语都经过精挑细选,使得诗歌在表达复杂的情感时显得格外清晰和有力。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各部分之间逻辑清晰,既有起承转合,又有层次分明,显示出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酒集碧湖佛寺赠寄上人》作为陈三立的作品,不仅保存了其个人的艺术风格,也为研究晚清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人交流平台:该诗作的创作背景中提到的长沙碧浪湖开福寺和碧湖诗社,展现了诗人与当时文人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酒集碧湖佛寺赠寄上人》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陈三立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