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锐

辛苦三年别,烦冤一纸书。
文章怜汝在,踪迹与人疏。
应世能多病,从今不好誉。
江湖忆颜色,愁断武陵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陈锐》是唐代诗人李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该诗的多方面内容:

  1. 诗歌背景
  • 创作缘由:李中因政治原因罢职,在依韵和陈锐秀才的见寄之作,表达了自己对陈锐的思念之情。
  • 历史时期:此诗创作于晚唐,即清末近现代初,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环境。
  1. 诗歌原文
  • 诗句:掩门三径莓苔绿,车马谁来陋巷间。卧弃琴书公干病,笑迎风月步兵闲。当秋每谢蛬清耳,渐老多惭酒借颜。
  • 解释:诗中的“卧弃琴书公干病,笑迎风月步兵闲”展现了诗人放下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和闲暇的生活态度。而“当秋每谢蛬清耳,渐老多惭酒借颜”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饮酒生活的怀念。
  1. 文学价值及影响
  • 艺术手法:李中的这首诗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意象,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主题思想:诗中的“应世能多病,从今不好誉”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和追求个人自由的心态。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批判性。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末近现代初社会的变迁以及文人的思想状态。诗中流露出的文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 传承与创新:作为唐诗的一部分,该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就,还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教育意义
  • 学习借鉴:李中的这首《寄陈锐》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学习这样的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魅力。
  • 启示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寄陈锐》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李中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这首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