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步墓上野望

飘飘新月见,暧暧众山寒。
枯草眠烟薄,疏松夹鬓残。
岁时存独夜,魂影弄归翰。
四野虫声去,萧峰不忍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步墓上野望》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行走在墓园之上,远眺四周的景象,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和自然美的感悟。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省九江修水人,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晚清文人。他不仅是维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还曾任官职至吏部主事。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其一生充满了变革和革新的精神。

《月夜步墓上野望》全文如下:
飘飘新月见,暧暧众山寒。
枯草眠烟薄,疏松夹鬓残。
岁时存独夜,魂影弄归翰。
四野虫声去,萧峰不忍看。

诗歌开头两句“飘飘新月见,暧暧众山寒”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画面。新月如钩挂在天空,而周围的山峦则笼罩在一片寒意之中。这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深沉、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诗句“枯草眠烟薄,疏松夹鬓残”进一步渲染了夜的静寂和冷清。枯黄的草地在夜风中摇曳,如同烟雾一般缥缈;稀疏的树木夹杂在诗人的鬓发之间,给人以苍老孤独的感觉。

“岁时存独夜,魂影弄归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的感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总会感到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他的魂影仿佛在月光下舞动,又似在纸上挥毫泼墨。

“四野虫声去,萧峰不忍看。”则是诗人对于周遭环境的描述。夜深时,四野的虫鸣声逐渐消失,只剩下萧瑟的山峰和不忍直视的景象。这种描述加深了诗中的孤独感和凄凉气氛。

《月夜步墓上野望》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哲学思考。作为一位经历了晚清动荡时期的文人,陈三立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