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至抵峥庐上冢 其二

翠华终自返,碧血更谁邻。
万恨成残岁,馀生看负薪。
子孙身外物,今古墓旁人。
为解冥冥意,乌啼霜露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至抵峥庐上冢 其二》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在壬寅年(2021年)的长至节这一天,前往峥庐谒墓的感慨和哀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独漉,晚号散原老人、白露居主人。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近代诗人、文学家。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后因戊戌政变被贬斥,晚年寓居苏州。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文集》。
  1. 诗词原文
  •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
  • 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
  1. 诗意解析
  • “几日酹春风”:描述了在春风中祭祖的场景,体现了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
  • “儿归又长至”:表达了家人归来,长至节的到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和意义。
  • “荒茫五洲间”:暗示了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 “馀此呼吁地”:表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哀思和抗议。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描绘清明节祭祖的场景,将现实与回忆、悲伤与希望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春风、落叶、啼鸟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清末近现代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
  • 陈三立的时代境遇:陈三立作为近代诗人,其作品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沧桑和个体的情感体验。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1. 文化价值
  • 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 反映时代精神: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2021年,即壬寅年的长至节,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 创作地点:具体创作地点不详,但考虑到陈三立的生平经历和活动范围,他可能曾游历或居住在江浙一带。
  1. 文学地位
  • 陈三立的文学成就:陈三立是近代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长至抵峥庐上冢其二》是陈三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