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三

二客东溟秀,谐嬉俯急湍。
高歌下乌鹊,落笔照龙鸾。
座饱风云气,筵张海国餐。
提携付儒将,兀对大江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三》是一首清末近现代初的古诗,由诗人陈三立所作。该诗描绘了作者在七月初七登焦山时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厚情感。

从创作背景来看,陈三立的这首诗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辛丑七月,此时正值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陈三立在日本结城琢和中村兼善等友人的邀请下,游览了日本名胜古迹。此次游历使他深受感染,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情绪的诗篇。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和诗人的个人情感创作的。

从文学形式与艺术风格上看,陈三立的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古诗形式,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辛丑七月登焦山作》中的“斜径槐榆影”,“潮音悲共语”,“杖履依随始,岚花寂寞香”等句子,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斜径”、“凉”、“石气”、“晚色”等,构建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这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从文化意义与历史影响上来说,陈三立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山水游记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既是对日本友人的款待与感谢,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通过对焦山景色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