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四

水北山人屋,胎禽共不还。
藤萝今古意,云物笑啼颜。
万象波澜灭,初衷鱼鸟闲。
僧雏应识我,巾屐好追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四》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栏楯阴阴见,风烟漠漠吹。
    山仍周鼎重,庵有魏碑支。
    晚色翻归袂,空天写所悲。

  2. 诗意解析

  • “栏楯阴阴见”:描述诗人站在栏杆旁,隐约可见远处的风景。这里的“阴阴”形容光影交错,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
  • “风烟漠漠吹”: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缭绕,风轻轻吹过,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山仍周鼎重”:比喻山峰如同古代的重宝,古老而庄严。
  • “庵有魏碑支”:指的是寺庙中的碑文,暗示着历史的痕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晚色翻归袂”: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映照在身上,使人感到一种温暖。
  • “空天写所悲”:天空广阔,云彩低垂,似乎在表达诗人内心的哀愁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诗的主题
  • 自然之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
  • 人生的感悟:诗中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和感慨,反映了他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1. 诗人背景
  • 陈三立:近现代诗人,字伯严,号散木,湖南长沙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陈三立的《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其四》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更通过深邃的内涵传达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典诗词,值得读者细细品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