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山人屋,胎禽共不还。
藤萝今古意,云物笑啼颜。
万象波澜灭,初衷鱼鸟闲。
僧雏应识我,巾屐好追攀。

注释:

  1. 辛丑七月登焦山作:在辛丑年七月登上焦山所作。
  2. 水北山人屋:指隐居者住的地方在水的北面。
  3. 胎禽共不还:指隐居者的本性与自然界的鸟兽相似,无法返回。
  4. 藤萝今古意:指大自然的景象和情趣古今如一。
  5. 云物笑啼颜:指大自然中的云和物象仿佛也在欢笑、哭泣。
  6. 万象波澜灭:指大自然的景象如同波澜般起伏变化。
  7. 初衷鱼鸟闲:指隐居者的初心是像鱼和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8. 僧雏应识我:指僧人的小徒弟应该认识我。
  9. 巾屐好追攀:指僧人的小徒弟喜欢追随我去追寻自然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辛丑年七月游览焦山时所作。全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首句“水北山人屋”,以隐居者的住处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的“屋”既指隐居者的居所,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颔联“胎禽共不还”和“云物笑啼颜”,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这里的“胎禽”指的是鸟类和其他动物,它们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笑啼颜”则形容大自然中的云和物象仿佛也在欢笑、哭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颈联“万象波澜灭”和“初衷鱼鸟闲”,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这里的“波澜”比喻大自然中的景象如同波澜般起伏变化,而“鱼鸟闲”则表明隐居者的初心是像鱼和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尾联“僧雏应识我”和“巾屐好追攀”,则是诗人向僧人的小徒弟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这里的“僧雏”指的是僧人的小徒弟,而“巾屐”则是僧人常用的装束。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小徒弟能够认识到自己追求自然真谛的决心和勇气。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诗人也通过与僧人的小徒弟的交流,表达了对自然真谛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