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吟

天公不谅耕者苦,当晴不晴雨不雨。
入秋乾暵逾七旬,浙沥偶沾何足数。
水田龙蜕不断声,山田龟坼无完土。
薯藤掀翻随风飞,稻穗瘦薄向日舞。
去年苦水今苦旱,剜肉可怜疮不补。
煌煌蠲贷闽独无,匪民之辜谁实主?
追徵火迫典卖尽,此状无人告大府。
昨闻守令爇佛香,为民斋祈满城睹。
过时虽雨亦何用,禁吓无端及屠户。
开镰须丐半月晴,民自吁天祷田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旱吟》是清代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旱灾中的苦难和无助。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诗歌原文
    天公不谅耕者苦,当晴不晴雨不雨。
    入秋干暵逾七旬,浙沥偶沾何足数。
    水田龙蜕不断声,山田龟坼无完土。
    薯藤掀翻随风飞,稻穗瘦薄向日舞。
    去年苦水今苦旱,剜肉可怜疮不补。
    煌煌蠲贷闽独无,匪民之辜谁实主?
    昨闻守令爇佛香,为民斋祈满城睹。
    过时虽雨亦何用,禁吓无端及屠户。
    开镰须丐半月晴,民自吁天祷田祖。

  2. 诗歌主题与情感

  • 反映现实:诗中直接描绘了旱灾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如“水田龙蜕不断声,山田龟坼无完土”等句形象地表达了旱灾对农田的破坏。同时,也揭示了旱灾背后可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如“非民之辜谁实主?”暗示着旱灾可能是由于政策或管理不善造成的。
  • 悲天悯人:诗人不仅关注自然现象,还深刻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如“去年苦水今苦旱,剜肉可怜疮不补”表达了对农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反差:诗中通过对比旱灾前的水稻田和旱灾后的田地,以及旱灾前的雨水和旱灾后的干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得旱灾的影响更加突出。
  • 象征与隐喻:诗人使用“剜肉”等词汇象征性地表达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痛苦,而“疮不补”则暗喻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1. 社会意义
  • 唤起关注:《苦旱吟》通过生动的描写引起了人们对旱灾受害者的关注,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倡导改革:诗中对政策的质疑和对政府行为的批评,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呼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1. 文学价值
  • 语言精炼:陈宝琛的诗歌语言精炼,每一句都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旱灾的惨状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 情感深沉: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对自然的描绘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显示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

《苦旱吟》不仅是一首反映旱灾问题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主题、情感、艺术手法及其社会意义,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引发公众关注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