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初归里中 其一

一别山城已两年,初归犹自怯烽烟。
荆榛塞遍来时路,几度停舆不敢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初归里中》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一别山城已两年,初归犹自怯烽烟。
    荆榛塞遍来时路,几度停舆不敢前。

  2. 诗人介绍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他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诗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陈肇兴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3. 作品背景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

  4. 艺术特色
    《乱后初归里中 其一》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后重返故里的复杂心情。首句“一别山城已两年”,直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次句“初归犹自怯烽烟”,则描绘了诗人面对战后荒凉景象时的不安与畏惧。第三句“荆榛塞遍来时路”,形象地刻画了道路的荒芜与危险,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恐惧。尾句“几度停舆不敢前”,则展现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犹豫与挣扎。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通过对战后景象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不仅可以了解到陈肇兴的生平经历,还能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乱后初归里中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