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山城已两年,初归犹自怯烽烟。
荆榛塞遍来时路,几度停舆不敢前。
【注释】
乱后:指安史之乱后的混乱局面。归里中:回到乡间。一别山城:离开长安时,诗人曾路过终南山的山城。已两年:离开时是大历五年(772),到这首诗作时,已是九年。烽烟:边塞上的烽火。荆榛:草木丛生的样子。来时路:经过长安去往家乡的路。几度停舆:几次停下车子。不敢前:不敢向前行。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思归之作。
首句写自己离开长安已经两年了。“已”字点明时间之长,暗示自己长期漂泊在外。
第二句写回归之后,仍心有余悸。“初”字表明自己刚刚返回家乡,内心还非常不平静。“犹自怯”,说明自己对家乡还有留恋之情,不能马上安心下来。
第三句写在归途中看到的情景——满目荒芜、杂草丛生,连回家的路都变得陌生了。“荆榛”二字用得极妙,它形象地写出了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
第四句写诗人在回途上多次停车徘徊,不敢前行。“几度”说明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犹豫。诗人之所以迟迟不愿踏上归家的路程,是因为心中仍然存有忧国忧民的壮志,他担心一旦踏上故土,就会因自己的归来而引起朝廷的猜忌和担忧。因此,他不得不在归途中犹豫不决,踟蹰难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乱离之后重返家园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国的忧虑,又有对亲人朋友的牵挂;既有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既有对战争的厌倦,又有对太平的向往;既有对现实的不满,更有对未来的期望……这种矛盾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