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客陈州使院花朝作

归欤归欤,我亦在陈,胡不归兮。
正伏羲陵畔,縠纹六幅,宛邱城外,柳线千丝。
万种温黁,百般饤饾,窨得愁心早上眉。
浑无计,只沈腰渐减,潘鬓都非。
江南值此年时。
记巷口花骢分外嘶。
更舞衫歌扇,饧箫阵阵,倡条冶叶,裙幄离离。
抛了浓春,陪人远宦,俊侣相嘲甚意儿。
真无赖,拚化为飞絮,绕尽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作品

《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是陈维崧在游历陈州(今河南淮阳)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美景的赞叹。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陈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抒发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首诗歌:

  1. 诗歌背景
  • 陈州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是陈国故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诗篇。陈维崧作为清代著名的词人,对于陈州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 花朝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二日举行,这一天百花盛开,人们赏花赋诗,庆祝春天的到来。陈维崧选择在花朝节这天游览陈州,并创作了这首词。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陈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正伏羲陵畔,縠纹六幅;宛邱城外,柳线千丝”等句子,不仅让人感受到陈州的美丽,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 情感细腻: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将内心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如“只沈腰渐减,潘鬓都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 用典丰富:陈维崧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诗词典故,如“万种温黁”,这里的“温黁”可能指的是各种食材,也可能是比喻诗人的心情复杂多变,同时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面。
  1. 文化价值
  • 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陈州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的描写,陈维崧不仅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陈维崧在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独特窗口。

《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深情厚意的文化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陈州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陈维崧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