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际东吴,正黄菊离披,紫螯郭索。
作装底急,使我伤于哀乐。
西堂夜话,算曾经、几番晦朔。
又来朝,河桥判袂,匆匆弟酬兄酢。
昔日扬乌项橐。
须臾吾已老,凤飘鸾泊。
乌衣门巷,变做豆花篱落。
半生牧豕,问何年,离蔬释屩。
喜余季,来春花暖,休恨一官禄薄。
汉宫春 送子万弟入都次梁棠村先生送舍弟南归原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宫春·送子万弟入都次梁棠村先生送舍弟南归原韵》是清代著名诗人陈维崧的作品。《汉宫春》是一首词,通常以“汉”字命名,其内容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心情和环境氛围,以及他与亲友间的深情厚谊。
从作品的字面意义上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述的场景包括黄菊离披(指秋天菊花凋零的景象)和紫螯郭索(可能指的是螃蟹等秋季食物),这些细节不仅营造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而且反映了季节变换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陈维崧作为一位文学家,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诗中的“作装底急,使我伤于哀乐”表达了作者因好友离去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同时,“西堂夜话,算曾经、几番晦朔”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在夜晚与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温馨场景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从文化背景上考虑,陈维崧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清代是中国文学特别是词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求。因此,陈维崧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从语言艺术角度来看,陈维崧的这首词使用了典型的宋代词风,即婉约派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注重抒情和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来表达情感。例如,诗中“此际东吴,正黄菊离披,紫螯郭索”等句子,通过具体的物象来抒发抽象的情感,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
《汉宫春·送子万弟入都次梁棠村先生送舍弟南归原韵》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能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