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柳丝丝街前漾。
正初学、小蛮腰样。
有隔水红墙,翠楼倒映墙头上。
听楼内、三弦响。
恰重经,人已往。
帽檐斜、倚风凝想。
只似梦如烟,柳花扑地漫天放。
寻不出、伊门巷。
凤衔杯 偶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衔杯 偶感”是一首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诗歌,该诗以晏殊《凤衔杯·青苹昨夜秋风起》为正体,通过描绘弱柳丝丝街前漾、隔水红墙翠楼倒映等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
陈维崧的这首《凤衔杯·偶感》在文学价值上具有独特之处。其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易于吟诵。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抒发,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富含深刻的哲理意义。例如,诗中的“弱柳丝丝街前漾,正初学,小蛮腰样”描绘了春日街头的景象,而“恰重经,人已往”则透露出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
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难发现其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它遵循五言绝句的传统形式,这种形式简洁、凝练,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诗歌内容。其次,在韵律方面,全诗采用平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音乐美,又有强烈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在文化背景方面,了解陈维崧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重要词人,陈维崧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既要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又要处理个人的困境。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代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凤衔杯 偶感”不仅是一首艺术成就颇高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对于爱好诗词的朋友们,建议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