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逐人来 惠山山麓谒睢阳祠

坏廊径仄,哀湍响激。
松杉外、层层夜色。
悲歌南八,箭著浮图甓。
铁像贺兰苔涩。
斟得一杯,黛沈几瓯茗汁。
依稀见、云旗下食。
恰逢泓底,龙啸潭风急。
又认戍楼闻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月逐人来 惠山山麓谒睢阳祠》是一首清代陈维崧创作的词作,出自《全清词钞·陈维崧小令集》。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清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词:

  1. 词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学者。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又有细腻婉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创作时期:词作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陈维崧已经步入中年,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迁和磨砺,其词作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现实。
  1. 词作原文
  • 坏廊径仄,哀湍响激。松杉外、层层夜色。悲歌南八,箭著浮图甓。铁像贺兰苔涩。斟得一杯,黛渖几瓯茗汁。依稀见、云旗下食。恰逢泓底,
  • 此部分为词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景象,通过“坏廊”、“哀湍”等词汇传达了一种幽静而深沉的氛围。
  1. 词作鉴赏
  • 艺术手法:陈维崧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例如,“坏廊径仄,哀湍响激”与“松杉外、层层夜色”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箭著浮图甓”中的“箭”与“浮图甓”则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困境。
  • 情感表达:词中的“悲歌南八”,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斟得一杯,黛沈几瓯茗汁”则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内心孤独和挣扎;“依稀见、云旗下食”则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陈维崧生活的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但边疆危机不断,民族矛盾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心。
  • 艺术成就:这首词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其成为清代词坛上的经典之作。

《明月逐人来 惠山山麓谒睢阳祠》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也是陈维崧情感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词坛的文化氛围和陈维崧的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