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一 咏竹夫人二首

孤竹君原称苦节,晚遗弱息江村。
夜凉荐寝暂承恩。
斑留江上点,冷浸月中魂。
青女秋来休见妒,此身自有根源。
化为横笛响夔门。
但凭关塞曲,吹裂小龙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咏竹夫人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早年即有神童之誉,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及骈体上,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1. 诗词原文
    孤竹君原称苦节,晚遗弱息江村。
    夜凉荐寝暂承恩。斑留江上点,冷浸月中魂。
    青女秋来休见妒,此身自有根源。
    化为横笛响夔门。但凭关塞曲,吹裂小龙孙。

  2. 诗词赏析

  • 意象与比喻:陈维崧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多种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孤竹君”和“晚遗弱息”暗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而“斑留江上点”,则象征着历经沧桑后仍不失本色的文人墨客。
  •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竹子在夜晚的清凉和月色中的影子,传达出一种清高脱俗的意境。同时,将竹子比作“横笛”,不仅赋予了竹子音乐的属性,也表达了文人对艺术化的生活的向往。
  • 主题深化:整首词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根据陈维崧的生平来看,他在清朝初年经历了许多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经历在他的诗词中有所反映。因此,《临江仙·咏竹夫人二首·其一》的创作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坚持自我、保持节操的人生态度。

陈维崧的《临江仙·咏竹夫人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一幅描绘自然之美和抒发人生哲理的画作。通过对竹子的精细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