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南耕花径成

杂卉葳蕤,群葩葱峭。
红英紫萼纷相照。
藤萝深巷碧如天,蔷薇低架平于帽。
韵事堪矜,痴情可笑。
隔邻蜂蝶都知道。
今年僮为乞花忙,明春客定提壶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南耕花径成》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他早慧,幼年有神童之称,后尤长于词及骈体。有《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著作传世。
  2. 词作原文
    杂卉葳蕤,群葩葱峭,红英紫萼纷相照。藤萝深巷碧如天,蔷薇低架平于帽。
    韵事堪怜,痴情可笑,隔邻蜂蝶都知道。今年僮为乞花忙,明春客定提壶闹。
  3. 注释译文
    杂卉指的是各种植物,茂盛生长;群葩则指众多美丽的花朵。“杂卉”和“群葩”都形容花的美丽与生机。”纷相照”描绘了花朵相互辉映的景象。”藤萝”和”蔷薇”分别代表攀缘类和直立类植物。”深巷”和”低架”形象地描绘了花的生长状态。”蜂蝶都知道”表达了花的美丽足以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前来观赏。“今年僮为乞花忙”描绘了孩童们为了采花而忙碌的场景。最后一句“明春客定提壶闹”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客人将再次来到此处,带来欢声笑语。
  4. 作品赏析
  • 意境之美:《踏莎行·南耕花径成》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南园春日的美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情感之深:词中通过对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词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借花寓意人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
  1. 创作背景
  • 《踏莎行·南耕花径成》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初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追求也愈发强烈。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踏莎行·南耕花径成》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热爱的诗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词作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词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