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漫年华老一毡,黄云漠漠送归鞭。
半生梦境随蝴蝶,几载乡心听杜鹃。
笑口重开离乱后,马蹄偏向夕阳边。
空堂相见浑疑梦,落落无劳问酒钱。
钱稚农别十年归里喜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稚农别十年归里喜赋》是清代诗人陈法(子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下面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情感。当时,诗人已经离开故土十年之久,现在终于回到家乡,心情无比激动和欣喜。因此,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感情的诗作。
主要内容: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诗人的情感。首句“汗漫年华老一毡”,表达了作者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消磨掉了青春和梦想;次句“黄云漠漠送归鞭”,描绘了作者离开故乡时的凄凉景象;第三句“半生梦境随蝴蝶”,反映了诗人一生漂泊如梦,难以安稳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几载乡心听杜鹃”,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家人的关切。
艺术特色:《钱稚农别十年归里喜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著称。首先,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了,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其次,诗歌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手法,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钱稚农别十年归里喜赋》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