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呈阮芸台先生(甲申)

公昔为韩欧,文章见根柢。
呼噏天下才,气若大海水。
公令为周召,一心振纲纪。
海大气渐平,夷然江河理。
我虽不见公,窃为苍生喜。
恭承远惠问,何用答音旨。
献诗不敢谀,知公薄浮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呈阮芸台先生(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25),反映了诗人对阮芸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政治才能的赞赏。诗中通过对阮芸台昔日作为韩愈、欧阳修般文章宗匠,如今担任周召般的重任,来表达作者对其深厚的敬意和希望其能振兴纲纪的期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陈沆在诗中提及“公昔为韩欧”,这是指阮芸台过去作为文坛领袖,其文章根基深厚,如同韩愈、欧阳修那般有影响力。
  • “呼噏天下才,气若大海水”,形容阮芸台拥有如海一般广阔的胸襟与气魄,能够吸引并汇聚天下的英才。
  • “公令为周召,一心振纲纪”,这里提到阮芸台被朝廷委以重任,意图通过其领导力整顿朝纲,恢复国家秩序。
  1. 诗歌内容
  • 诗的第一句“公昔为韩欧”表明阮芸台曾是文学上的楷模,他的文学成就堪比古代的韩愈、欧阳修。
  • “文章见根柢”,进一步强调了阮芸台文章的深度和根基,意味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呼噏天下才,气若大海水”描绘了阮芸台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如大海一般的气势。
  • “我虽不见公,窃为苍生喜”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亲眼见到阮芸台的实际政绩,但仍然为他能够为国家带来正面影响而感到欢喜。
  • “恭承远惠问,何用答音旨”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如何回应阮芸台的询问感到为难,因为诗人认为阮芸台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包含了答案。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海大气渐平,夷然江河理”展现了阮芸台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成果,使国家的治理回归正轨,如同江河重新归于平静。
  • 含蓄委婉: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诗人传达了对阮芸台的尊敬和期望,同时避免了直接的奉承之词,显得更加真诚和深刻。
  • 简洁有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便描绘出阮芸台的形象及其对国家的贡献,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力量。

《寄呈阮芸台先生(甲申)》不仅是一首表达敬仰之情的古诗,还是一个反映作者内心想法和期望的载体。它不仅展示了阮芸台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