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乞巧词(甲申)

孟秋七之夕,双星渡河时。
中庭设巧果,各各有所祈。
我贫一无供,再拜前致词。
臣今但乞拙,无用多巧为。
使臣巧于言,翻翻若甘饴。
黑白一覆手,廉蹠而贪夷。
如何守其默,泯然无是非。
使臣巧于貌,刻画其须眉。
下心媚权要,外柔中险巇。
何如守其朴,闇然无妍媸。
使臣巧于文,雕镂五色丝。
求悦众耳目,同心甘自欺。
何如守其质,怛然无成亏。
臣拙天所赋,渐为世俗移。
今欲复性始,左右幸教之。
愿神塞巧户,勿徇儿女私。
民物还太古,耕食织以衣。
混沌足元气,邪伪其安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反乞巧词》是由清代诗人陈沆创作。以下是对《反乞巧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沆,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是清朝的状元及翰林院修撰。他的生平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诗歌方面有所贡献。

  2. 诗作内容:该诗作描述了孟秋七之夜,双星渡河时,人们中庭设巧果,祈求好运的场景。作者自谦贫穷,没有多余的供品,再次拜前致谢,表达自己“臣今但乞拙”的愿望与无奈。他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世俗虚伪生活的不满以及回归简朴生活的向往。

  3. 艺术特色: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巧于言”、“巧于貌”、“巧于文”等,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不同方面的巧妙与欺骗行为。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朴素生活的赞美,以及追求真实与真诚的态度。

  4.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雅士多有咏史怀古之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与思想潮流。

《反乞巧词》不仅是一首描写节日风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作者内心世界和时代风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