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杂诗 其五 (甲申)

北风吹日夜,萧萧天地寒。
驱车渡黄河,大冰高于山。
太行白惨惨,我马立不前。
一身冻饿并,吁嗟行路难。
独有一丈夫,冰心而玉颜。
口吟阳春曲,出入白云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马上杂诗 其五 (甲申)”是一首描绘了燕赵地区民间风俗的诗歌。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苏辙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在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苏辙,字子由,是苏轼的胞弟,两人均为文坛巨匠,其作品多反映现实,关注社会民生,风格各异但均具深刻内涵。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燕赵有狂俗,贱男而贵女。”描述了燕赵之地特有的风俗,即轻视男性,崇尚女性。
  • “十三十五时,逼令学歌舞。”指出了十三岁或十五岁的年龄被强迫学习歌舞。
  • “岂无幽兰姿,风吹身无主。”表达了虽有高雅的才华,但在世俗的压力下,才华无法施展,如同幽兰之姿却被风吹走,失去了方向。
  • “调笑马上郎,呢呢恩怨语。”描绘了在战场上,士兵们相互调笑,用言语表达着各种恩怨情仇。
  • “客言琵琶欢,我识琵琶苦。”反映了诗人通过听琵琶乐声,感受到其中的欢乐与悲伤。
  • “弦绝无续时,何不买机杵。”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创作过程中缺乏连贯性的感慨,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即为什么不购买工具来改善音乐的创作过程。
  1. 诗歌主题
  • 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 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 体现了文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象。
  • 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背景
  • 燕赵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 当时的战乱和动荡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通过对《马上杂诗 其五 (甲申)》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宋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及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是苏辙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也是对广大民众苦难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