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九 (辛巳)

水急不受舟,半月滩行缓。
直溯江水尽,始见江月满。
忽如素心人,久别新到眼。
树暗觉村深,帆重知山转。
露华明可掇,烟痕聚还展。
炎方久无秋,此夕兴不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九(辛巳)”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作品。下面,将从这首诗的作者生平、诗歌原文、艺术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中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1. 作者生平
  • 陈沆:字子声,号石洲,清朝著名学者和诗人,尤以编纂《钦定全唐诗》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
  • 原文:依依河之干,肃肃门下士。感兹眷眷情,离别意方始。国家待桢干,吾敢私桃李。
  • 翻译:河流静静地流淌,门前的学人充满尊敬和敬爱。我被这份深情所感动,离别的心情才刚刚开始。国家需要栋梁之才,而我怎能只顾自己的桃李呢?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这首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描述河水的流动和门前学人的尊敬,反映出对离别的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 意象生动:使用“依依河之干”等意象,展现了河流的宁静与宽广,以及门前学人的形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深度。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而富有力量,如“国家待桢干,吾敢私桃李”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个人的道德自觉。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诗歌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感情,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 审美价值:陈沆的这首《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九(辛巳)》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

陈沆的《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九(辛巳)》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