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四 (辛巳)

舟中何所有,有橘三百丸。
切以金错刀,供之白玉盘。
爱此香与色,使我不能餐。
入粤秋已深,不及荔子丹。
霜中得佳实,相对如古欢。
荔好终苦热,何如贞岁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四 (辛巳)”是陈沆的作品。陈沆,字子丹,号素庵,清代诗人。这首诗作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历1806年),当时陈沆从广州乘船前往南雄。诗中描述了他沿途所见的景物,以及他对所获之橘的喜爱与不舍。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行的旅途风光。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橘子,以其“三百丸”的数量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统计,更体现了橘子的丰收与丰硕,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橘子不仅是美食,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诗人提到切以金错刀供之白玉盘,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贴近诗人的情感体验。

诗中的“入粤秋已深,不及荔子丹”表达了对当地时令水果——荔枝的喜爱。荔枝在南方尤为珍贵,诗人用“丹”来描绘果实的成熟状态,生动地展现了岭南地区秋季的特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独特食物的珍视和留恋。此外,诗中提到“霜中得佳实,相对如古欢”,这里的“古欢”可能是指古代人们相聚共饮的欢乐场景,诗人以此表达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与朋友们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在诗的开篇,诗人提到了“舟中何所有,有橘三百丸”,这不仅仅是对物的描述,更是对自然界的颂扬。诗人通过对橘子、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顽强,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天地将到海,尽情逞雄快”,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广阔天地的敬畏之情。

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思考。陈沆作为清代文人,他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在这首《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四》中,诗人通过对南岭一带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这一地理区域的风貌,也隐含了对中国历史的回顾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诗中多次提及“五岭”、“重洋”等词汇,这些字眼不仅指代了具体的地理标志,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沉淀。

《由广州至南雄舟行杂诗 其四 (辛巳)》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南行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不仅记录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变化,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怀念,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首诗是陈沆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