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三首 其二 (己卯)

雷电惊梦回,雨声在床足。
敝衾半沾湿,无睡坐举烛。
案头见邸报,水决浑河曲。
密云及滦平,十室九荡覆。
鱼腹之所遗,漂摇水上宿。
民穷恃天慈,胡亦降淫毒。
夏不泽我田,秋乃毁我屋。
浩荡圣人恩,赐帑助修筑。
百里无乾土,何以兴畚挶。
愧我窃安居,屋漏犹为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霖三首 其二》是陈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的原文如下:

山云百日雨,山水十丈波。田畴与道路,一夕成江河。

这首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 内容解读
  • 自然描绘:诗中通过“山云百日雨”、“山水十丈波”等形象,展现了秋季降雨之连绵不绝和洪水泛滥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观察力。
  • 社会反映:诗人不仅描写了自然现象,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如“田畴与道路,一夕成江河”反映了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津梁尽倾坏,商贩绝经过”则揭示了灾后交通的阻塞和经济的停滞。
  1. 艺术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波”、“舟”等水相关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例如,“石古细日行人稀”中的“石古”和“细日”,以及“斗米二百金”中的经济萧条,都通过这些具体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感受。
  • 结构布局:全诗以“山云”开篇,以“田畴”结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显突出。这种结构上的对称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完整和和谐。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涵:该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情。
  • 艺术成就: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寓意的表达,陈沆的《秋霖二首 其二》在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资料。

《秋霖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