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龙山拜稼门师墓与均之 其二 (戊寅)

我昨闻汝病,如适在我身。
踊跃来视汝,忽如冰得春。
尊酒过夜半,语多屡沾巾。
乍逢良慰藉,言别转酸辛。
门庭限南北,惨淡霜雪晨。
古人恶如此,所以早结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根据提供的《入小龙山拜稼门师墓与均之 其二》这首诗的作者陈沆,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唐代的古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江上望龙山,峭如霜中锷。
    盘旋入山腹,敦然去劖削。

  2. 诗歌赏析

  • 江上望龙山:诗人站在江边远望,龙山巍峨耸立,其形态陡峭如刀锋般锐利。此处“龙山”可能指的是一座山,因其形状独特且险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峭如霜中锷:“锷”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山峰或岩石的锋利边缘。此处形容“龙山”,意味着山峰之高耸、陡峭,仿佛是刀锋一般,给人一种坚不可摧之感。而“霜中锷”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坚不可摧的特质,仿佛山峰在霜雪的映衬下更显得坚硬和锋利。
  • 盘旋入山腹:诗人描述自己如何蜿蜒曲折地进入山腹深处。这个动作描绘了诗人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 敦然去劖削:这里用“敦”来形容山石坚实厚重,而“去劖削”则表达了山石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变得棱角分明,表面平滑。这一形象描绘了山石历经风雨洗礼后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沧桑与变迁。
  1. 创作背景
  • 此诗可能是陈沆为纪念他的老师或亲人而作。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陈沆的《入小龙山拜稼门师墓与均之 其二》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山水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