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
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
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 其二 (乙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356年(明洪武九年),时值杨维桢在杭州任职,他应友人之请,为友人家的伯愚谷先生撰写两首诗,并作此诗以赠。这首诗是杨维桢与友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见证,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从主题内容上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对燕支山风光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诗人也在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优美的词藻,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哲理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也有人类社会的生活、情感等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此外,诗歌还采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上看,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是杨维桢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它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文学发展和审美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灵感。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追求,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自然美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