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七松歌(甲戌)

不雨何为怒涛吼,绿云横铺三十亩。
生平入寺不拜佛,兹乃绝倒支离叟。
二松在左二松右,三松当中相配偶。
旁一大榆羞老丑,掉头意欲墙外走。
灵根日月照不到,元气自贯天地后。
我疑七松皆老龙,七龙上天成一松。
不然何故非枝叶,一一变化鳞鬣同。
传闻寺建自珰宦,幸未刻画遭俗工。
譬如高人寄庑下,俊骨肯受凡夫容。
六时常觉声沸耳,一尘不生何处风。
安得长欃白木柄,斸取琥珀千年红。
不愿食之寿无穷,亦不愿作十八公。
但愿骨节撑玲珑,春气不死冰雪胸。
歌成似闻松太息,白鹤下来烟外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寿寺七松歌(甲戌)》是清代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万寿寺元朝松树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及文人雅集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姚鼐在诗中写道,“万寿寺有元朝松,七株偃仰无一同”,表达了他对这些古老松树的敬仰之情。这株松树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历经风雨,依然生机勃勃。姚鼐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古松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2. 艺术特色与价值:姚鼐在《万寿寺七松歌(甲戌)》中,通过对七棵松树的形象描绘,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诗中的七棵松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坚韧不拔、历经风霜的象征。
  3. 文化与社会意义:《万寿寺七松歌(甲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诗中所描绘的万寿寺,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万寿寺七松歌(甲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探索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