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千村米价昂,堪嗟十室九空仓。
如何此地民无恙,鸡犬都如岁不荒。
到永定作 其二 (甲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到永定作 其二 (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作品。陈沆,字铁卿,号秋帆,晚号铁船,浙江鄞县人,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陈沆生于清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其一生致力于学问与诗词的创作,尤其以七绝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内容上看,《到永定作 其二 (甲申)》通过描绘永定卫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中“远见太行耸翠鬟,马蹄穿过万重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太行的壮丽景色以及登山的艰难过程。而“几家楼阁寒云里,十里城垣夕照间”则细腻地勾勒出永定卫的城市面貌和夕阳下的美好时光。此外,诗中还蕴含着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的观察。
从形式上看,《到永定作 其二 (甲申)》属于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一种严格押韵的格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分为上下两阕。这种诗的形式要求诗人在构思、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技巧,以达到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陈沆在此诗中所展现的技巧和才华,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创新。
《到永定作 其二 (甲申)》作为一首描绘历史风貌与抒发个人感慨的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展现出了陈沆卓越的文学才能。这首诗不仅是对永定卫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研究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沆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