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某孝廉(甲申)

风雨江乡滞早春,传来噩耗剧伤神。
百年涕泪酬知己,南国莺花失此人。
离别可怜成短梦,死生无累只孤身。
旧诗此日重披讽,忍使长埋壁上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某孝廉(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哀悼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背景
  • 姓名:陈沆,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以学识渊博、诗风淡泊典雅著称,被誉为“一代文宗”。
  • 生平:陈沆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状元,随后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并有《诗比兴笺》《简学斋诗存》《简学斋诗删》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 风雨江乡滞早春,传来噩耗剧伤神。
  • 百年涕泪酬知己,南国莺花失此人。
  • 离别可怜成短梦,死生无累只孤身。
  1. 主题思想
  • 悼念亡友:诗中描述了一位朋友的离世,以及诗人对其深切的思念和哀悼。
  • 人生感悟:通过对亡友的回忆和哀悼,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的主题。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如“风雨江乡”、“南国莺花”,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语言精炼:诗歌用词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涕泪酬知己”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风貌: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丧事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社会风气。
  • 传承历史文化:《哭某孝廉》作为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哭某孝廉(甲申)》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感动了读者,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思,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