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宝塔洲(甲申)

十里荒洲冷似冰,去年此地系舟曾。
远烟浮水白如镜,残日入云红有棱。
雁影萧条投短荻,鱼声拨剌上寒罾。
榜人闲坐谈风色,暮北朝南未可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宝塔洲》(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陈沆:清代湖北蕲水人,字太初,号秋舫,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曾典广东乡试,任会试同考官。陈沆工诗,有《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 远烟浮水白如镜,残日入云红有棱。雁影萧条投短荻,鱼声拨剌上寒罾。榜人闲坐谈风色,暮北朝南未可凭。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以冷清荒洲、孤烟残阳、雁影鱼声为景,营造了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
  • 情感表达:通过对荒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哀愁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留恋。
  • 艺术特色:运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历史背景
  • 宝塔湖的变迁:据文献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南县设置南县,治所南洲,城内有湖,名曰“宝塔”,湖岸曾有宝塔一座,后焚毁。这座湖即古洞庭赤沙之遗迹。
  • 甲申年的历史:诗作创作于甲申年,这一年清朝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动荡,如自然灾害、政治斗争以及民族矛盾等。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状态:通过《泊宝塔洲》,不仅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也能体会到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 文人墨客的寄托:作为一位有志于儒学的诗人,陈沆通过此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泊宝塔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凝聚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体验和个人感悟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