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楼(戊寅)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穷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输。
道谊既轻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扬州城楼》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历史背景:

  1. 作者简介:陈沆,字伯韩,号鹤侣,清代著名文人,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时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陈沆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作者的个人情感。

  2. 作品原文:《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3.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形式上属于五言律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绿杨千树好”象征着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而“明月一分无”则暗示了现实的冷清与衰败。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感慨和思考。

  4. 历史背景:《扬州城楼》创作于嘉庆、道光年间,这一时期的扬州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而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扬州城楼的景象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5. 文化影响: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陈沆的《扬州城楼》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特征。该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扬州城楼》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古诗,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清代扬州的社会面貌。对于喜爱古代诗歌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是了解清代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