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秀三归皋兰(甲申)

相见已恨晚,送君可奈何。
中年催白发,六月上黄河。
老友频挥泪,佳人解劝歌。
客游吾亦倦,归计独蹉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陆秀三归皋兰(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陈沆,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陈沆在清代中后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涉及其他文学形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如下:

  1.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陈沆与友人或旧友别离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2. 主要内容:诗的前两句“相见已恨晚,送君可奈何”,表达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感,因为知道分别的时间已经不早,只能无奈地送别。第三句“中年催白发”,描绘了诗人自己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白发,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人生感慨。接着,“六月上黄河”一句,借用黄河的意象,暗喻岁月如黄河般滚滚向前,不可逆转。最后两句“老友频挥泪,佳人解劝歌”,则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凉场景,既有老友的不舍,也有佳人的劝慰,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3. 艺术特色:此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诗中的“相见已恨晚,送君可奈何”、“中年催白发”等句子,都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在表现诗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深度。
  4. 文化价值:《送陆秀三归皋兰》作为陈沆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际交往,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送陆秀三归皋兰(甲申)》不仅是陈沆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折射。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清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不同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