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何处县,官柳万行阴。
安得贤司牧,都如此用心。
晚凉乌雀静,新水黍苗深。
车马风尘际,能开过客襟。
南归 其四 (庚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归》其四,庚辰之冬,予蒙恩归自南荒,客于颍川,思归而不能。诸子忧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侪之责也。这首诗是明朝李昌祺所作的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无法归家的无奈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诗歌背景:在庚辰之冬,即明崇祯五年(1632年),诗人因受恩惠而从南荒归来。他居住在颖川,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又无法回去。他的孩子们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父母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房屋还没有修好,这是他们的责任。于是他们一起卜筑,五年后建成了家园。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无法归家的无奈之情。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感,以及他对家庭的期望和愿望。
诗歌形式:这首诗采用了五言诗的形式,共八句,每句五字,节奏明快,情感丰富。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例如“秋雨沧洲雁”、“春风采石莺”,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诗歌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家庭的关怀,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
《南归》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它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