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月夕(辛未)

三十六湾秋,孤城迥欲流。
寒涛沈戍鼓,暗橹答渔讴。
雁落月边树,星移江上楼。
青天相对久,夜气满沧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城月夕》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面将从多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沆(1785—1825),又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是清代“古赋四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以汉魏风著称,被后人赞誉为一代文宗。
  •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年(1822)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1. 诗歌原文
    三十六湾秋,孤城迥欲流。寒涛沈戍鼓,暗橹答渔讴。雁落月边树,星移江上楼。青天相对久,夜气满沧洲。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三十六湾和孤城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 诗中的“寒涛”、“星移”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宁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西城月夕》可能是在诗人居住在京城西城阜成门内时所作,那里有通沟自北而南,冈临沟上,门多古槐,屋后小园不足十亩,而亭馆花木之盛,在城中为佳境。
  • 辛未、壬申间,诗人在京师赁屋,期间可能创作了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心境。
  1. 文化价值
  • 《西城月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城月夕》作为陈沆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