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然天半御风轻,身在浮图绝顶行。
三辅山河掌上尽,五陵云树望中平。
絪氲香界从朝暮,高下桑田几变更。
故事尚传唐进士,曲江宴罢共题名。
登慈恩寺浮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慈恩寺的壮丽景象,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感慨和自身的无力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生平: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慷慨报国、立功边疆的决心和理想,抒发其慷慨豪迈的情怀。高适的诗既承载着盛唐时期恢弘豪迈的气势,又不乏细腻深刻的情感。他的作品以气魄宏大、意境开阔著称,深受后世推崇。
诗歌原文:
暂住征车古寺前,浮图深锁夕阳烟。
高瞻列宿愁摩顶,俯视群峰仅及肩。
四角盘空开磴道,五陵佳气接秦川。
此行问俗兼兴学,愿得弦歌比户联。诗歌赏析:
- 描写手法:高适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暂住征车古寺前”,“浮图深锁夕阳烟”等诗句,展现了慈恩寺的宏伟壮观及其在夕阳下被烟雾笼罩的宁静景象。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深远和静谧。
- 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较为低沉,反映出诗人面对壮丽景色时内心的复杂感受。特别是最后两句“此行问俗兼兴学,愿得弦歌比户联”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文化的渴望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陈宗和也有一首七言律诗《登慈恩寺浮图》,此诗同样描绘了慈恩寺塔的壮丽,但更多地表现了一种超脱和淡然的态度。岑参则用更为深沉的感情和广阔的视野来表达对佛塔周围环境的感慨。
《登慈恩寺浮图》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通过高适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