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许子逊

不见南来双鲤鱼,风尘落拓感何如?
偶过燕市悲歌地,曾上长沙痛哭书。
芳草天涯分晓梦,暮云江树惜离居。
春深何处堪凭吊,为我携尊酹望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许子逊》是清代诗人陈叶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陈叶筠,字廷望,江南昆山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清代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诗坛上享有盛誉,尤其擅长唐宋诗歌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不见南来双鲤鱼,风尘落拓感何如?
    偶过燕市悲歌地,曾上长沙痛哭书。
    芳草天涯分晓梦,暮云江树惜离居。
    春深何处堪凭吊,为我携尊酹望诸。

  2. 诗歌赏析

  • 情感深邃: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情感联系及其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不见南来双鲤鱼”,暗示了两人虽相隔遥远但心心相印,而“偶过燕市悲歌地”则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 自然景观: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芳草天涯分晓梦”和“暮云江树惜离居”等,不仅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深沉的氛围,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 文化意蕴:“为我携尊酹望诸”中的“酹”是一种古代饮酒祭奠的仪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寄许子逊》不仅是陈叶筠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值得每一位热爱古典诗歌的人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