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笔频年在石渠,一囊官粟百无馀。
伯鸾本不因人热,中散从知与世疏。
尺蠖屈伸存我法,蜗牛负戴亦吾庐。
短檠取次新凉入,珍重穷愁且著书。
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
介绍
《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是清代诗人陈大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陈大章,字仲夔,号雨山,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学者。这首诗作在清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从文学价值来看,《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中的“尺蠖屈伸存我法,蜗牛负戴亦吾庐”等诗句,不仅语言优美,还富含哲理,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使得这首作品超越了其时代,成为了后世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经典。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来看,《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深究。陈大章作为清朝时期的诗人,身处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受到时人的关注和推崇。该诗作的创作时间虽无从考证,但可以合理推测,其创作应当是在清中期,即康熙年间。这一时期,文化逐渐繁荣,文人雅集之风盛行,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陈大章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当时文学创作趋势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清代文人对于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新探索和新尝试,以及他们对传统诗歌形式的超越和发展。
从艺术特色来看,《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值得深入分析。七言律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其严谨的结构、平仄的音律、对仗的工整等特点,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特别是诗中的一些用词选择和意境营造,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
《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也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和意义。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