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旱谣

去年夏雨,淫淫不息。
今年无雨,赤日如炙。
日如炙,旦至晡。
土既裂,苗皆枯。
去年食米,今年食麦。
麦贱米贵,五斗换石。
食麦犹可,无麦则那。
东田西田戽水归,筋酸骨痛腹更饥。
天不雨,田无水。
禾不生。
侬亦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忧旱谣》是清代诗人陈学洙创作的一首反映农民生活困苦的古诗。此诗通过描绘去年和今年不同季节下的天气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活、生活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因天灾人祸所受到的巨大影响,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陈学洙,字左原,江苏长洲人,康熙二十三年举人,性情笃厚,守节操极严。他工诗文,其古诗古朴深秀,近体意致淡荡。
  •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的时间不详。《忧旱谣》作为陈学洙的作品,其创作年代应是在清朝时期。
  1. 内容概述
  • 对比景象:诗中以“去年夏雨,淫淫不息。今年无雨,赤日如炙”开头,通过对比来展现时间的变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天气的极端差异,也反映了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断裂。
  • 生活困境:诗中的“土既裂,苗皆枯。食米,今年食麦。麦贱米贵,五斗换石”等句揭示了农民在恶劣天气下的生活困境。他们不仅要应对自然条件的恶化,还要面对市场上粮食价格的波动。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忧旱谣》通过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形式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四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便于传诵。同时,通过对每个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1. 历史意义
  • 社会反映:通过《忧旱谣》,陈学洙不仅展现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忽视和缺乏有效的救灾措施。这首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农业和农民的生存问题。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古典诗歌,《忧旱谣》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1. 现代启示
  • 环境保护:现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对农业造成的破坏。这不仅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措施,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 社会关怀: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这不仅是对农民的关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忧旱谣》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