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寿君联

征雁南来,一纸音书成绝笔;
化凫西去,三湘秋雨黯销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寿君联》是一首由清朝文人陈燮梅创作的挽联。下面对这首挽联进行详细解读:

  1. 创作背景
  • 陈燮梅,字子琴,号秋史,晚清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致力于文词创作和书法艺术。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庆典、祭奠等场合,表达哀悼或赞美的情感。陈燮梅的这副对联是为悼念已故之人而作,体现了他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1. 文本解析
  • 《挽陈寿君联》全文如下:“征雁南来,一纸音书成绝笔;化凫西去,三湘秋雨黯销魂。”这两句通过“征雁”与“化凫”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同时,“一纸音书成绝笔”暗喻逝者留下的书信或遗言已成永诀,无法挽回。
  • “文武忠孝,上方王晋公,子嗣孙承,享寿更多廿五载;广大宽裕,俯视陈闻喜,山颓梁坏,失声何止三万人。”此联进一步展现了逝者生前的光辉业绩及其影响之深远。其中,“上方王晋公”指的是北宋名臣王旦,他在历史上以廉洁奉公、政治智慧著称;而“陈闻喜”则是指唐代名臣陈子昂。
  1. 文学价值
  • 作为挽联,《挽陈寿君联》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厚的内涵,传递了作者对逝者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对联文化的精髓。
  1. 历史意义
  • 陈燮梅的这副对联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清代文学风貌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对联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追求,更是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展示。

陈燮梅的《挽陈寿君联》是一首深情且典雅的挽联,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