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泛舟

天豁万山外,人行三峡东。
夔巫犹眼底,云梦已胸中。
远水寒逾白,晴霞晚更红。
征途愁浩荡,但听布帆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夷陵泛舟》是清朝诗人陈熙普创作的一首古典文学作品。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陈熙普,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生活在一个文学创作盛行的时代。
  • 创作时间:据资料显示,《夷陵泛舟》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时期。
  1. 作品原文:天豁万山外,人行三峡东。夔巫犹眼底,云梦已胸中。远水寒逾白,晴霞晚更红。征途愁浩荡,但听布帆风。

  2. 作品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宽广而深远的意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天豁万山外,人行三峡东”这两句,将读者的视线从广阔的天地拉开,带他们进入深邃的峡谷之中。”夔巫犹眼底,云梦已胸中”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空间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大江大河的赞美。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与哲思。”远水寒逾白,晴霞晚更红。征途愁浩荡,但听布帆风”,通过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反映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未知未来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用词考究:诗歌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如”白”形容水的寒冷,”红”形容霞光的美丽,这些词汇的选用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结构严谨:诗的每一句话都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链,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夷陵泛舟》作为清朝时期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
  • 启示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山水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要有一颗平静、坚韧的心。

在阅读和欣赏陈熙普的《夷陵泛舟》时,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