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朱翔甫联

立德无称,立功无名,立言无年,不如贾谊,不如虞翻,真堪痛哭;
志气能正,才识能雄,学术能纯,求之四方,求之上下,更有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朱翔甫联》是清朝时期的一副对联,由陈仕先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朱翔甫的哀悼之情。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陈仕先,清代文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挽朱翔甫联》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缅怀的对象。
  2. 文学价值:《挽朱翔甫联》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朱翔甫的敬仰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其中“立德无称,立功无名,立言无年,不如贾谊,不如虞翻,真堪痛哭”一句,表达了对朱翔甫高尚品德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3. 艺术风格:《挽朱翔甫联》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方面表现突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情感真挚而充满力量,充分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与深度。
  4. 时代背景:作为清代的作品,《挽朱翔甫联》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折射出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封建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挽朱翔甫联》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佳作。
  5. 后世影响:尽管《挽朱翔甫联》创作于清朝,但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至今,这副对联仍被后人传颂,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在欣赏《挽朱翔甫联》时,人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历史虽已远去,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终生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应当被永远记住。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醒,即在任何时代,都应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挽朱翔甫联》不仅是清代文人陈仕先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