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咏杨花,用东坡韵

怪伊占断残春,漫天舞罢和烟坠。
翻阶涴雨,绕阑飘雪,恼人情思。
黯黯蒙蒙,嫩寒池榭,画帘空闭。
奈莺慵蝶怨,故枝瘦尽,愁欲断,吹还起。
撩乱诗魂似此。
荡斜阳、鬓丝羞缀。
灵和梦远,春痕千叠,忍教揉碎。
结带前欢,浮槎后约,总随流水。
算芳情不隔,天涯处处,惹东风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龙吟·咏杨花》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咏物词。在这首作品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次韵”的方式,不仅遵循了原词的韵律,还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内涵和情感。

《水龙吟·咏杨花》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当时章楶曾以柳絮为主题创作了一首词。苏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采用了“次韵”的方式来回应章楶的原词。这种技巧不仅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其灵活多变的艺术才华。

词中的上片主要写实,通过对柳絮飞舞的景象描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下片则转换视角,描述了杨柳花飘落的情景,委婉地表达了思妇的寂寞与哀愁。这种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视觉之美,又有情感之深。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似花还似非花”这一开篇句,既描绘了杨花的形态,又隐喻了其飘渺、无根的特性。这种高妙的起手,不仅让读者对词中的内容充满好奇,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词中的“无情有思”更是点睛之笔。通过对杨花的描述,苏轼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感悟,即即使是最普通的自然物也能引发人们深刻的情感共鸣。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洞察和艺术提炼,使得《水龙吟·咏杨花》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水龙吟·咏杨花》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