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左孝威联

乃翁为当代奇才,记往时闾里过从,已看头角峥嵘,笑语相呼小诸葛;
群从皆后来健者,喜频岁联翩竞爽,讵料功名泡幻,凄凉同付大槐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左孝威联”是一首清代诗人郭昆焘创作的对联。下面将详细介绍该对联:

  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 作品创作时间:“挽左孝威联”创作于清朝,具体年份不详。
  • 作者及其时代:作者郭昆焘生活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属于清代文人。
  • 作品风格和特点:该作品以四言诗的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左孝威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成就的追忆及对功名利禄虚幻性的感慨。
  1. 对联内容分析
  • 上联解析:上联开头“乃翁为当代奇才”,表明作者自认为是一代英才。接着,“记往时闾里过从”,回忆与邻里间的交往。最后一句“已看头角峥嵘”,形容自己的才华出众,引人注目。
  • 下联解析:“群彦皆后来健者”,表示当时有许多优秀的同辈。而“喜频岁联翩竞爽”,则描绘了每年有众多人才涌现的场景。然而,“讵料功名泡幻”,暗含对功名虚妄、易逝的感叹。
  • 整体意境:“凄凉同付大槐安”,用“大槐安国”比喻那些最终归于虚无的功名与事业,表达了一种世事无常、盛衰更替的哲学思考。
  1. 文学价值与影响评估
  • 文化价值:该对联在文学形式上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色,同时富含历史典故和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 教育意义:对联中的语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启迪后人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 社会影响力:作为文学作品,该对联不仅在文人之间传诵,还被后世引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挽左孝威联”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清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对联,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名利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