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秀才

力学为名成,赖棣华苦助十年,方图远志酬寒畯;
浮生如梦幻,叹槎市惨遭一炬,竟抱先畿谢劫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周学秀才》是明代诗人张天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其精炼而深刻的意象和感情,展现了对友人才华未尽的惋惜与对其不幸遭遇的哀悼。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炎荒屈指几英才,月旦评归周学来。
    准拟明秋蟾桂折,俄惊此日玉山颓。
    诗书声绝灯花落,天地愁分猿鹤哀。
    正气不随今日散,梅花依旧。

  2. 诗歌赏析

  • 才子命运之叹:诗中“炎荒屈指几英才”表达了作者在感叹人才稀少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英才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代背景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明月当空,但蟾桂已折;玉山倾倒,象征了英雄的陨落。”这一形象描绘了李周学生前的辉煌,以及他英年早逝所带来的巨大失落,反映了文人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情冲击。
  • 文化与自然的交融:“诗书声绝,灯花落尽,天地愁分猿鹤哀。”这几句描绘了一个知识传承中断、文化氛围衰败的景象,同时通过自然界的悲鸣,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哀愁的氛围。
  • 道德信仰的坚持:“正气不随今日散,梅香依旧。”这句诗表明即便在逆境中,李周学的高尚道德和正直品质依然如梅花一般傲然独立,不因世事而改变。
  • 艺术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月亮、蟾蜍、玉山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诗人张天赋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郁而优美的艺术效果,使得全诗既有深沉的哲理意蕴,又不失诗意之美。
  1. 诗歌主题
  • 对英才的赞美和悼念:诗中对李周学的才华和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也表达了对其突然去世的悲痛。
  •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比李周学生前的成就与死后的萧条,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其命运的无常。
  1. 诗歌形式
  • 五言绝句: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便于表达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
  1. 诗歌情感
  • 哀伤与怀念: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哀伤和怀念,尤其是对李周学才华未展的惋惜,以及对他英年早逝的同情。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通过对比李周学的理想抱负和现实遭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切感受。
  1. 诗歌意义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历史意义:通过对李周学事迹的记载,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人生活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1.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的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文人阶层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的命运和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诗人个人经历:作为明代诗人的张天赋,其个人经历和思想可能对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得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交流和共鸣。

《挽李周学秀才》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强的诗作,也是对明代文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