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又见还山日,两地千江一月身。
热喝雷惊聋耳客,苦言药尽死心人。
直提倒岳倾湫句,不动搀旗夺鼓尘。
归坐丹霞最高顶,梅花开遍雪前春。
送天然和尚还丹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天然和尚还丹霞》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是他与佛印禅师的友情交往中的佳作之一。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送天然和尚还丹霞
苏轼
我昔曾游丹霞山,
白猿时号白云关。
今来古寺无僧了,
落日寒松响马闲。
此诗是作者在1086年(元丰九年)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今河南临汝县西南)赴任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我昔”、“今来”等字眼将时间的变化和景物的变迁巧妙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感受。
诗的开头两句“我昔曾游丹霞山,白猿时号白云关”,描述了作者过去曾经游览过丹霞山,那时山间的白猿时常发出叫声,仿佛是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是一条通向白云关的小路。这里的“白云关”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著名关卡,也可能是指山间的一种自然景观或地理标志。
接下来的第三句“今来古寺无僧了”,则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现在再来到这里,发现古寺里已经没有了僧人的身影,只剩下一片寂静和荒芜。这可能是因为寺庙已经废弃不用,或者是因为当地人口稀少,没有足够的信徒来维护这座寺庙。
最后一句“落日寒松响马闲”,描绘了夕阳西下、寒风凛冽的场景。在这宁静的时刻,只有马匹在马厩前悠闲地嘶鸣,似乎也在感叹着时光的流转。整首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