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吟 其八

红衣小村女,镰刀月一钩。
春田刈青草,来往饭黄牛。
牵过南山矸,就饮西溪流。
阴阴十亩间,朱霞一片流。
忽听村歌起,遥度碧山头。
一唱再三和,尾声低以柔。
荷风气双清,柳雨线半抽。
人人喜得所,今我复何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还乡吟》的第八首,即“其八”,是清代诗人袁嘉谷的作品。该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情感以及乡村生活的美好。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红衣小村女,镰刀月一钩。”描述了一位穿着红色衣裳的小村庄里的女性,她手持镰刀,在明亮的月光下劳作的景象。“春田刈青草,来往饭黄牛。”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田野中的情景,人们来回走动,收割着新长出的青草,而耕牛则在田间自由地吃着草料。
  • 诗意解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农民的劳动状态和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从“红衣”到“镰刀”再到“青草”,“黄牛”的形象生动鲜明,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乡村的宁静。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袁嘉谷的诗歌语言简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这种简洁明了的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 意境深远:尽管诗歌描述的是平凡的乡村生活,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和真挚的。通过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1. 历史背景
  • 作者生平:袁嘉谷(1864年—1932年),字子才,号梅溪,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他的诗作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悠远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正值社会动荡、国家多难之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嘉谷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1. 文化影响
  • 诗词地位:袁嘉谷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富含哲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研究价值:对袁嘉谷及其诗歌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貌,还能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可以发现《还乡吟》的第八首“其八”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深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共处,以及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微妙平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