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楞严干塔

楞罗塔上立茫茫,尽压群山伏大荒。
北映金沙江一勺,南浮玉洱日重光。
雀飞恋恋依迦叶,铃语声声礼梵王。
铜殿巍然天界小,不知呼吸几沧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楞严干塔》是近代诗人袁嘉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在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上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袁嘉谷,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他于1891年开始学习,后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并撰写了《东游日记》四卷。在1905年回国后,他担任国史馆协修及浙江提学使等职,并在辛亥革命后返回云南。
  2. 诗歌原文:楞罗塔上立茫茫,尽压群山伏大荒。北映金沙江一勺,南浮玉洱日重光。雀飞恋恋依迦叶,铃语声声礼梵王。铜殿巍然天界小,不知呼吸几沧桑。
  3. 诗歌赏析:《登楞严干塔》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著称。诗中“楞罗塔上立茫茫”描绘了楞罗塔屹立在高山之巅的景象,给人一种雄壮而庄严的感觉;“尽压群山伏大荒”则形容其高耸入云,几乎触及天空的辽阔。“北映金沙江一勺”以及“南浮玉洱日重光”两句,则展现了楞罗塔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既有北方的壮阔也有南方的秀丽风光。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诗中提到的“铃语声声礼梵王”,暗示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同时,诗中的“铜殿巍然天界小”也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登楞严干塔》作为袁嘉谷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理想、信仰等多重维度的深刻思考,是研究近代中国文学和思想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