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济西李主政游高峣

湖山深处喜勾留,偶遇良朋便买舟。
僧塔红烧千岁劫,佛楼青拥一林秋。
高眠云上听铃语,新漉杯中醉石头。
何似山东李白好,六龙飞驾泰山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济西李主政游高峣》是近代诗人袁嘉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在与济西李主政游览高峣时的感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他在文学、政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尤其在教育界和政府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湖山深处喜勾留,偶遇良朋便买舟。
    僧塔红烧千岁劫,佛楼青拥一林秋。
    高眠云上听铃语,新漉杯中醉石头。
    何似山东李白好,六龙飞驾泰山游。

  2. 诗歌翻译
    在湖光山色的深处我很高兴停留,偶尔遇到了良朋好友就租船出游。
    僧人的寺庙被红色的火焰焚烧,经历了千年的劫难;而周围的佛楼则显得格外清新,一片秋意盎然。
    我在云端高卧倾听铃声,新泡的酒在杯中让我沉醉如石头。
    怎么能比得上李白的豪放,他骑着马飞翔到泰山游玩。

  3. 诗歌鉴赏

  • 艺术形式与技巧:《与济西李主政游高峣》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人相遇的描述,展现了一种闲适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 主题内容与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诗中的“高眠”和“听铃语”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淡然处之。
  • 文学价值与影响:袁嘉谷的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所启发和影响。他的这种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的角度。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山水和友情的作品非常常见。这些作品往往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 袁嘉谷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嘉谷的作品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社会意义。通过他的诗歌,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1. 创作背景
  • 袁嘉谷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学者和政治人物。他的诗歌往往融合了他的学术修养、政治经历和个人情感。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广度。
  • 在袁嘉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也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因此,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1. 现代影响
  •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袁嘉谷的这首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深深热爱。这种情感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共鸣和启发作用。
  •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袁嘉谷的诗歌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通过阅读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济西李主政游高峣》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袁嘉谷的诗歌艺术,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